導讀: 狗年春節期間,特朗普政府給中國送上了一份“特殊”的春節禮物——公布2017年4月發起的、對美國進口鋼鐵和鋁產品的國家安全調查(232調查)報告。
狗年春節期間,特朗普政府給中國送上了一份“特殊”的春節禮物——公布2017年4月發起的、對美國進口鋼鐵和鋁產品的國家安全調查(232調查)報告。美國商務部認為,進口鋼鐵和鋁產品嚴重損害了美國內產業,威脅到美國家安全,建議特朗普總統對鋼鐵進口征收53%的關稅,對所有國家設定鋼鐵進口配額(該國2017年對美出口鋼鐵規模的63%)。對鋁進口征收23.6%的關稅和鋁出口配額(該國2017年向美出口鋁規模的86.7%)。美國總統將分別在4月11日和4月19日前對上述建議作出回應。
“232調查”是根據美國《1962年貿易法》第232條款,就進口產品對國家安全問題的影響進行的貿易救濟調查。盡管“232調查”是以產品類別而非國別作為調查對象,但中國卻是該調查的重點打擊對象。因為中國是全球鋼鐵產品的最大生產國,是美國的第二大鋁進口來源國。對此,中國商務部回應,美方已對大多數進口鋼鐵和鋁產品采取了上百起的雙反措施,已經對其國內產品提供了過度的保護,不應以“國家安全”為由,輕率地對進口鋼鐵和鋁產品再采取限制措施。“國家安全”范圍十分廣泛,缺乏統一界定,極易造成濫用。如果各國仿效美方做法,將對國際貿易秩序造成嚴重影響。
進入2018年,美國政府公布的多起貿易救濟措施調查都涉及中國產品.不要說被采取全球保障措施的光伏面板還有洗衣機,更不要說對包括橡皮圈、燃油泵、總成組件等多個新立案產品發起的的反傾銷調查。此次“232調查”報告公布后,中方除了“敦促美方克制使用貿易保護工具,遵守多邊貿易規則”之外,還表態“如果美方最終的決定影響中國利益,中方必將采取必要措施維護自身正當權利”。這一表述被外界認為預示著中美將在2018年開打“貿易戰”。那么,中美貿易真的會有一“戰”嗎?
所謂的“貿易戰”,應當是在一定時期內,一國全方位地運用各項貿易法律、政策和措施,限制、阻礙、影響另一國的貿易政策的制定、實施和產品出口,意在促使對方貿易體系遭實質性損害或基本面被破壞惡果的出現,導致對方采取相應的反制措施并最終惡化雙邊經貿和政治關系。如果兩國間的貿易對抗或反制沒有全方位、立體性和持久化的特點,那就根本談不上“貿易戰”。
從目前看,特朗普政府仍在其國內立法“軌道”內采取的各種貿易救濟措施具有以下特點:第一,并非僅僅針對中國。保障措施調查和232調查都是按照產品類別進行調查而非國別,232調查涉及的國家或地區多達數十個。涉及中國產品的一些反傾銷、反補貼調查同時也針對其他國家產品;第二,援引的美國國內貿易法的規定從表面上看與WTO貿易救濟規則并無沖突,除非被訴諸WTO并被裁定違反,理論上都是行使WTO成員權利的體現;第三,美方可能存在濫用貿易救濟措施、過度保護美國內相關產業等問題,但把美方的行為解讀為或等同于對華發起“貿易戰”則顯然是誤讀。
那么如何理解中國商務部“如果美方最終的決定影響中國利益,中方必將采取必要措施維護自身正當權利”的表態呢?首先,中國對其他國家的歧視性貿易行為采取反制措施于法有據。中國《對外貿易法》第七條規定,“任何國家或者地區在貿易方面對中華人民共和國采取歧視性的禁止、限制或者其他類似措施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可以根據實際情況對該國家或者該地區采取相應的措施。”這一條是WTO規則等國際法“對等原則”在國內立法的體現。其次,中方使用了“必要措施”作為限定,意在表明立場,同時包含著極為克制的意愿。實際上自中國《對外貿易法》施行以來,中國政府還從未援引第七條來對外國或地區實施貿易上的反制措施;再次,中國政府1月底對美國高粱發起反傾銷調查、召集中國農產品協會研究大豆、棉花進口對產業的影響等被媒體解讀為釋放出“反制”美國貿易限制措施的信號。實際上,美國產品的進口對中國產業的影響一直存在著,無非是影響程度的大小而已。即使采取貿易救濟措施,無論是數量和影響力始終有限,更多會是一種態度的表達。
貿易關系一直是中美雙邊關系的重點和焦點,但絕不應該成為雙邊關系受到影響的“引爆點”。對此,無論是中國政府還是美國政府都有清醒的認識。2018年,中美兩國在貿易領域出現全方位、立體性和持久化的對抗或反制可能性不大,因為“中美貿易戰”打不起。但中美雙邊貿易領域的摩擦乃至沖突走向升級化、復雜化和對抗性確是不爭的事實。
特約評論員 榮民